33地图-→ 十堰地图[切换城市]-→ 十堰E都市地图网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三维十堰三维:支持三维地图,可在地图上切换查看十堰三维地图
十堰地图 辖区: 【张湾地图 | 茅箭地图 | 丹江口地图 | 郧县地图 | 竹山地图 | 郧西地图 | 房县地图 | 竹溪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湖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十堰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十堰地图

十堰市位于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辖两区五县一市及十堰经济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总人口334万。十堰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通南达北作用,是毗邻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汽车科研,医疗卫生,商业集散,交通枢纽,旅游文化中心,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闪耀全球。

中文名称: 十堰
外文名称: Shiyan
别名: 汽车城,卡车之都,东方底特律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中湖北西北
下辖地区: 2市辖区5县1县级市1开发区1特区
政府驻地: 十堰市茅箭区北京中路8号
电话区号: 0719(+86)
邮政区码: 442000-442700
地理位置: 中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口
面积: 2.36万平方千米(2010年)
人口: 常住人口334万(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话-鄂北片-郧阳小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武当山,太极湖,丹江口水库,野人谷野人洞,五龙河风景区等
机场: 十堰武当山机场(在建)
火车站: 十堰火车站,武当山火车站
车牌代码: 鄂C
著名高校: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
市花市树: 石榴花,月季花&香樟树,广玉兰
汽车产能: 80万辆(中重卡全国第一)
主要县市: 郧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丹江
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周霁、市长:张维国

十堰概要

 俯瞰十堰中心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房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城区人口52万人。
  十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发掘的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定名为“郧县人”。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亚洲人类发展“链条”上空缺的一环,被列为当年“世界考古十大发现”之首。十堰市域在商、周时属绞、庸等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东汉、魏时属锡县;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元代始设郧县。现今的城区,于清朝因人们在百二河和犟河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级为省辖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这里是道教和“武当拳”的发祥地,武当道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十堰是一个资源富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重晶石、铀、钾、钼、钴等50多种,潜在价值在4000亿元以上。水力资源丰富,年平均经流量达100亿m2,过境客水280亿m2,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万kw,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340万kw;林特资源闻名遐迩,茶叶、食用菌产量丰富,质优品高,房县被誉为全国“燕耳之乡”;药材资源品类繁多,共生产药材2700余种,在国家确定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该市约占235种,占总数的65%,素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

十堰旅游

    在秦岭余脉与大巴山东段之间的中国中央山地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十堰。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新兴的现代车城,又是一个我国内陆山区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更是一个旅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十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蜚声中外。她东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中国民间故事村”和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南有“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及堵河漂流风景区;北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遗址;市区内有风景秀丽的伏龙山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第三大卡车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这里,远古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异彩纷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旅游画卷。欢迎您来到十堰旅游。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十堰主要旅游景点:武当山 ·紫霄宫·南岩宫 ·丹江大坝 ·太子坡 ·玄岳门 ·琼台三观 ·五龙河 ·小太平洋 ·遇真宫 ·磨针井 ·元和观 ·金殿 ·五龙宫·飞升崖 ·老营 ·龙头香 ·玉虚宫 ·天柱峰 ·黄龙洞 ·赛武当自然保护区 ·四方山植物园 ·人民公园 ·伏龙山·太和宫 ·复真观 ·松涛山庄

黄姜:
黄姜乃千秋产业,是提取皂素类激素药的理想原料。可以生产出3000多种产品,我国巳生产近200种,如双稀、黄体酮、催产素、避孕药、雄激素、孕激素、醋酸强的松等系列户品。此外,黄姜中所含的淀粉和纤维也是食品、印染轻工业的辅助原料。世界上墨西哥和中国为皂素大国,近年来,墨西哥产量下滑,中国已跃居首位,而郧西得天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黄姜生长最理想的家园。2000年,郧西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黄姜之乡",2001年,郧西县鲜姜产量达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郧西县黄姜"野转家"起步早,黄姜高产高含量栽培技术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已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发布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黄姜行业地方标准。

魔芋:

十堰市魔芋

属天南科多年生球茎植物,魔芋精粉被称为"东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医药、化工原料,远销东南亚各国。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乌兰巴托荣获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双竹"牌魔芋面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99中国国际农业览会优质奖,竹溪县被授予"魔芋之乡"称号。全县种植魔芋面积达到2.8万亩,年魔芋精粉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系列食品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

黑木耳:
十堰市栎类资源丰富,耳林面积为120万亩,生产黑木耳具有悠久历史,并以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而名扬中外。1984年以来,全市的年产量大体保持在600-800吨,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最高的1987年曾达到1084吨。1994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产量仍达593吨。黑木耳主产地为房县,多年产量都在100万斤上下,名列全国第一。1981年全国食用菌工作会议对全国黑木耳营养成份的分析测定,房耳以吸水能力强、营养成份高、耳大肉厚、味道鲜美而名列前茅。

油桐:油桐是十堰市拳头经济树种之一,十堰油桐的集中产区为郧县和郧西县,其中:郧西的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优。在1977年全国油桐会议上,被国务院命名为“油桐之乡”。

龙须草:龙须草是十堰市著名的土特产品。素有“十堰三大宝,苞谷、红薯、龙须草”之称。十堰龙须草叶窄、绵软、纤维长、拉力强、含硅量比一般龙须草低3%,为全国最佳品种之一。龙须草的用途十分广泛,用其编织草毯,远销欧美各国。龙须草还是制造普通白纸、打字纸、复写纸以及多种高级工业用纸的优质原料。

五倍子:五倍子又名百虫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主产区为竹山县,该县同时也是湖北和全国生产五倍子的大县之一。该肚倍个儿大,单宁酸含量高,又是全国最佳品种之一。1985年,竹山县在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研究所和云南紫胶所的帮助下,兴建了一个以加工五倍子为主的林产品化工厂,年生产工业单宁酸、工业没食子酸、TMP等5种系列产品,其工艺技术、设备均居国内领先地位。1987年投产以来,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日、美、法等国。

生漆:十堰市生漆生产历史悠久,生漆是本市传统出口土特产品之一。全市常年产量在100吨上下,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竹溪县是十堰市生漆集中产地,也是全国主要基地之一。竹溪大木漆是全国五大名漆之一,1988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土产商品知识》将竹溪大木漆收录入书。

茶叶:“高山云雾出好茶。”十堰市的地理气候资源非常适宜生产茶叶,1980年至今的15年间,茶叶产量平均以9%的幅度向上递增。自1980年以来,全市有许多品种多次在省以上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奖。其中竹溪县生产的“龙峰茶”1984年获湖北省农牧厅优质产品奖,1988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竹山县创制的“圣水毛尖”在1988年湖北省名优茶鉴评中被认定为鄂西北山区名茶新秀,被选入香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优良名优食品》一书的目录;张湾区生产的“凤凰剑毫”和“凤凰毛峰”两个品种在1993年湖北省名优茶评比中,获省级“优质茶”称号;1994年湖北省茶叶质量评比,十堰市共有18个品种分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优质奖。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贸易与科技博览会上,竹溪县生产的“五叶牌”龙须胶股兰保健茶,“家园牌”青龙剑茶和“三叶牌”猕猴桃果茶分别荣获金奖。

杜仲:是十堰市较有名气的土特产品之一。五县一市都有种植,面积现发展到18.2万亩。其中郧西县黑山杜仲场面积达6000亩以上,为全国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

十堰市 - 旅游资源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十堰市武当山
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新兴的现代车城,又是一个我国内陆山区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更是一个旅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十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蜚声中外。她东有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中国民间故事村”和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南有“野人”谜踪的原始森林神农架、千里房县流放文化和饮浴两用的温泉;西有史学家称之为“内长城”的楚长城和奇美秀丽的十八里长峡及堵河漂流风景区;北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遗址;市区内有风景秀丽的伏龙山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第三大卡车生产基地——东风汽车公司。这里,远古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土民情异彩纷呈。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十堰主要旅游景点:
武当山 ·紫霄宫·南岩宫  ·丹江大坝 ·太子坡  ·玄岳门 ·琼台三观  ·五龙河 ·小太平洋 ·遇真宫  ·磨针井  ·元和观 ·金殿 ·五龙宫·飞升崖  ·老营  ·龙头香  ·玉虚宫 ·天柱峰  ·黄龙洞  ·赛武当自然保护区 ·四方山植物园  ·人民公园  ·伏龙山·太和宫  ·复真观 ·松涛山庄 

十堰历史

   自郧县青龙泉考古发现十堰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兼有屈家岭文化,十堰境内是我国远古三大文化的交汇区。我国的行政区划,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有九州之说,十堰夏时为梁、豫、荆三州的域汇地,《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南包括整个秦岭、四川、云南、陕西汉中等均为梁州。十堰商为庸国之地,西周为庸麇舆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司马迁《史记》“西土八国,助周克商”,盟军在牧野宣誓,据考证,在西部八国中,十堰属庸、麇等国,十堰归楚,公元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于秦,十堰由楚归秦,十堰竹溪蒋家堰镇土城墙历史上有朝秦暮楚之说。秦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十堰东部小部分属南阳郡,西部大部分属汉中郡,汉沿秦制。公元1476年建立郧阳府,十堰域属湖北省,1948年十堰解放后属陕南行署,1950年3月17日回归湖北建制。1967年,国家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196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县级市),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1975年,十堰市、二汽实行“市厂合一”。合一之后,党政名称为“中共十堰二汽委员会”,“十堰二汽革命委员会”。十堰与二汽,头一次在称谓上紧紧连在了一起。当时二汽的厂领导,直接就是十堰市的党政领导。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颁下通知,分别组成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1994年,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实现以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成名由来 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公元1484年) ,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 ( 今郧县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十堰是因为在百二河上垒石为埂,拦蓄河水,共修筑十道堰,以灌溉农田而得名的。志中录有明代韩弼诗一首——《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地名由来
十堰地名始于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薛刚纂修《湖广图经志》载有:“十堰,在县 ( 今郧县 ) 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这是关于十堰地名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十堰因为在明朝筑十堰引溪水灌溉农田而得名。明嘉靖元年(1522年)续修的《湖广通志郧阳》录有明代韩弼诗《十堰春耕》:“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十堰人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其志记载的《郧阳十景》中有十堰春耕。

历史变迁

十堰市十堰市

十堰是人类的发祥地之—。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郧县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猿人牙齿化石和郧县曲远河口古遗址中猿人头骨化石的考证,大约在距今 80~100 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在十堰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 ( 竹山、竹溪、房县 ) 的地域。在郧阳设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辖疆域之归属不定。大禹治水,划中国为九州,那时十堰属于雍、梁两州。到了商朝,大体也是如此。春秋时期,五霸竞相争斗,当时庸、彭、麇 ( 今郧县 ) 等国,先后败于楚国,那时十堰属于楚国疆域;战国时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归属常有变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天下为 36 郡,十堰一部分属汉中郡 ( 今陕西汉中 ) ,一部分属南阳郡 ( 今河南南阳 ) 所辖。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在全国设 13 个州部 ( 监察区 ) ,十堰属益州 ( 今四川成都市 ) 管辖。

三国时期,十堰先属蜀国,后属魏国的荆州。西晋时期,十堰仍属荆州,后来曾一度属梁州 ( 今陕西勉县 ) 所辖。到了南北朝时,前期属成国,后期属南朝。

隋朝建立后,先袭汉制,后废郡,置州县,那时的十堰属豫州 ( 今河南省汝南 ) ,后又划归梁州 ( 今陕西省 ) 管辖。唐初承隋制。贞观年间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十堰属山南道东道 ( 今湖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 ) 。

五代十国时期,十堰属前蜀管辖。宋朝中期以后将道改为路,下设府、州、郡县,十堰初属京西路,中期以后改属京西南路,以襄阳守臣兼任。元朝实行行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十堰属湖广行省襄阳路管辖,这样的行政区划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

明成化十二年 (1476 年 ) ,设立郧阳府,府治郧县,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 6 县 ( 后改上津县为郧西县,将保康县划归襄阳府。 1936 年又将属襄阳府管辖的均县划归郧阳专署,从而奠定了现在十堰市行政区划格局 ) ,属湖广行省下荆南道 ( 监察区 ) 管辖。

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郧阳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清康熙六年 (1667年) ,全国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县三级管理制度,划全国为 23 省。将湖广布政使司划分为湖北、湖南两省,郧阳府属湖北省管辖。这种区划一直沿袭到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 11 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 年 5 月,十堰设立两郧专署,归属陕南公署 ( 今陕西省 ) 管辖。 1950 年 2 月将该地区划回湖北省,将两郧专署改为郧阳专员公署。 1952 年 12 月,襄阳、郧阳两专署合并。 1965 年,为加快山区建设,又分设襄阳、郧阳两专署,郧阳专署辖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均县 6 县。 1967 年,中央决定在十堰建设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先后划出郧县的十堰区、黄龙区及茶店区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办事处,隶属郧阳地区管辖。 1969 年撤销十堰办事处,在境内设置十堰市,由郧阳专署领导。 1973 年 2 月,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 1994 年,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正县级)、郧县、竹山、竹溪、郧西、房县及张湾、茅箭两区至今。

十堰地理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跨东经109°29′至111车城中心°16′,北纬31°30′至33°16′,在中国“雄鸡”型版图中正处于“鸡心”部位,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她东与湖北襄樊接壤,西与陕西安康为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万州交界,北与陕西商洛和河南南阳相连,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是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全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1655至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十堰是物产富饶的资源大市。全市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0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达340多万千瓦。水域面积154万亩,可养殖水面62.3万亩。素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之美誉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自然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2010年全线建成后年可调水100亿立方米润泽京、津及华北广大地区。生物资源31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1.6%,香菇、木耳、魔芋、有机绿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中药材资源共有1360多种,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矿产十堰秀美山川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潜在开发价值达4000亿元以上,绿松石、金银、稀土、大理石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十堰经济

   十堰市矿产资源丰富,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开发十堰,建设十堰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钢、铁、锡、钒、锑、铅、锌、大理石、石棉、琉铁、磷、重晶石、天青石、瓷土、滑石、石膏、石灰石、砂金、铀、钾、钼、钛等50多种。经地质部门认定,可供开发利用的有7类38个矿床。其中以金、银、锑、石煤、稀土、绿松石等矿引人注目。竹山县银洞沟的湖北银矿是全省黄金和白银的主要产地之一。为全国八大金银矿之一。十堰地域所产绿松石,驰名中外,它色如翡翠,质地细腻。珍贵的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玉石之一,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塑像,就是用云盖石雕塑。    天然货币黄金白银:全市金、银矿藏丰富,主要分布于郧县、竹山和汉江沿岸。湖北银矿位于竹山县北部,白银的总储量为929吨,黄金的总储量为9.5吨,在我国属于大型银矿。湖北省地质五大队又在郧县鲍峡的东河探明一个银金矿藏,储量不少于竹山县境内的湖北银矿的藏量。砂金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江沿岸,尤其是郧县境内分布极广,沿汉江的五峰、安城、青曲、辽瓦、城关、青山、茶店、细峪等地,因此郧县素有“黄金之乡”的美称,年淘金产量近千两。唐代和宋代的文献中有“汉江两岸采金甚盛”的记载。
  矿物兰石棉: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矿物。郧县石棉矿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家兰石棉矿,储量大、质量高,仅细峪、元山矿区储量达千吨以上,常年开采量仅30至50吨。畅销于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出口日本、朝鲜、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用兰石棉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制成的复合材料,用于飞机、雷达、导弹、航天等工业部门。

十堰文化

   历史沿革 郧县以汉水“长利”,有“郧关”而得名。郧县在夏时,为豫州之西域。商时,属庸国。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春秋时,为 麇国之地。楚灭麇后属楚地。公元前 280 年,秦攻汉北地及上庸,郧县地属于秦的汉中郡。汉时,于郧县境地置“长利县”、“长利”有 “郧关”:秦时,在“郧关”立“郧乡县”。元朝至元十四年 (公元1277 年 ) ,“郧乡县”改称”郧县”,属均州:明哎化十二年 (公元1476 年 ) ,于郧县置郧阳府,郧县属湖广布政使司郧阳府:清柬熙三年 (公元1664 年 ) ,郧县属湖北布政使司郧阳府。民国时期,郧县先后隶属襄阳道、郧阳府、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1934 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查专员公署: 1947 年 12 月 31 日郧县解放。 1948 年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 1949 年改属“两郧专署”: 1950 年 2 月 1 日,郧县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湖北省郧阳专员公署。 1952 年郧襄专署合并,郧县改属襄阳专署所辖。 1965 年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建制,郧县复归郧阳专署: 1994 年 10 月,郧阳地区行政公署与湖北省十堰市合并,郧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所辖至今。
  郧西县
  历史沿革 郧西因位于郧县以西而得名。素有“秦头楚尾”、“秦楚会商”之称。属 地变更频繁,自西汉始,先后称长利、锡、平阳、郧乡、上津县。
  明朝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 年 ) ,割郧县西武阳五里,析上津东南津阳四里,建郧西县,与上津县并存,同隶郧阳府。清顺治十六年 (公元1659 年 ) ,裁上津并人郧西。
  1947 年 11 月 16 日郧西解放后,县境划为 3 个县辖 ( 郧西、上关、镇安 ) ,均隶属豫鄂陕边区四专区。 1948 年 6 月成立陕南行署,改四专区为两郧专区,上述 3 县属之。 1949 年 5 月撤上关县,镇安县政府迁回原址,恢复原郧西县辖境,隶属未变。 1950 年春,改隶湖北省郧阳专区。 1952 年冬至 1965 年冬,隶湖北省襄阳专区。 1965 年冬至 1967 年隶湖北省郧阳专区, 1978 年改隶郧阳地区。 1994 年 10 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合并为十堰市,郧西县隶之。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